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八杆子打得着,画画有助于学好数理化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我亲身体会到,艺术思维对学好数理化极有帮助。也许一般人觉得画画跟数理化八竿子打不着。其实现在大家都听说过“开发右脑,提高智力”。艺术是形象思维,多用右脑,科学是逻
我亲身体会到,艺术思维对学好数理化极有帮助。也许一般人觉得画画跟数理化八竿子打不着。其实现在大家都听说过“开发右脑,提高智力”。艺术是形象思维,多用右脑,科学是逻辑思维,多用左脑,所以画画有助于数理化肯定不是吹,而是有道理的。但具体到实际中,是怎么回事呢?
上小学时,母亲经常给我辅导数学,她是小学老师,也是美术爱好者,小学数学题中经常有些题目很绕,很难理解,母亲就用画方块来讲解,比如全班共多少同学,画个大方块表示,其中男生就是里面的一块,参加美术班的又是另一块,这一块跟那一块就可能有重叠有不同。这就很形象,很好懂。后来我给孩子们辅导数学,也都采用这个方法。
到了中学学数理化,我的几何明显比代数要学得好,显然得益于我对图形更敏感,尤其立体几何,我比其它同学都要学得好。因为爱好美术,空间想象力肯定比一般同学更强,在平面的纸上去想象空间展开的各种立体图形,要能想象到看不见的那些面,转折过去的那些面,这就跟学素描时的透视原理差不多。
后来我给高中教物理,到了光学那一块,我给同学们讲:红光波长长,频率低,蓝光波长短,频率高,太抽象,不好理解。我就把红橙黄绿青蓝紫画成个子高低不同的一排孩子,在排队一二一走路,红光个子高,腿长(即波长长),每一步都迈得大,蓝紫光个子小,腿短(波长短),每一步迈得小。为了大家走得整齐一致,蓝紫光必须步子加快,所以它的频率肯定要高。这样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。
大家都知道魏格纳的“大陆漂移学说”,魏格纳灵感的产生居然是有趣的拼图游戏,大西洋两边的欧洲、非洲和南北美洲,从地图上看边缘非常相似,这边凸出来的地方那边恰好凹进去,正好能拼在一起,所以他想象大西洋两边的大陆在远古是不是一个整体,后来撕裂了?由此出发最终成就了伟大的地理发现。可知魏格纳对图形一定有超人的敏感。或者说,艺术眼光成就了科学发现。
上了大学学物理,我同样喜欢利用形象思维去理解物理原理,这样能更深刻地理解到本质。比如我们在电学里学到过这样一个实验(中学也讲过),把同性电荷置放于金属球上,它们必然均匀分布于球的表面,而球体里面没有电荷,这个也可以叫做“法拉第笼”。这个结果通过对电场力的计算是可以算出来的,肯定是这个结果。一般同学到这一步就觉得已经学会了,理解了,而我觉得只算出来还不够,一定要更深入更形象地去探究,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分布?
既然同性电荷是相斥的,我把它们想象成一堆互相推挤的小孩,分布在一个操场上,他们互相推来推去,谁都想离别人远一些,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家平均分布在操场里,而不是全都挤在操场的周围一圈。既然如此,那些互相排斥的电荷为什么不待在金属球内部,非得全都挤到表面呢?那不是更拥挤吗?
我拿这个问题去问老师,不料老师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,电荷怎么会成了互相推挤的小孩?看来他不大习惯于我这样的形象思维方式。
后来我只好继续自己思索,好几天之后,我才终于想通是怎么回事了,原来我一开始设想的模型就不合适,电荷不能用小孩打比方,电荷的斥力是无限延伸而逐渐递减的。而小孩的斥力只有胳臂那么长,不是一码事。
然后我重新设想了一个模型,把同性电荷想象成一群散发出臭味的飞虫,或者说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“臭味场”,离得越近越臭,越远味就越淡。它们每一个都讨厌这种臭味,都想远离其它虫子。我把金属球想象成一个中空的大笼子,每个虫子都被臭味熏得想从笼中逃出去,但笼子限制了它们(电荷同样也很难从金属球上飞出去),它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平均分布在笼子表面,把臭味留在身后,把头伸出笼子呼吸点儿新鲜空气,任何一只虫子如果待在笼子里面,被臭味场所包围,肯定是待不住的。这样,我就形象地解释了电荷平均分布于金属球表面的原理,整个意思就是大家互相逃离。
而且这个模型还能解释“尖端放电”。如果这个笼子不是球形,而是有一个远远伸出去的尖端,那么虫子肯定会更集中于这个尖端,因为这里离其它虫子更远些,所以越靠尖端虫子越多。如果我们不断地往笼子里塞进虫子,那么笼子表面上的虫子密度就越来越高,尤其尖端上积聚的虫子最多,到了密度大得不得了的时候,尖端上密集的虫子痛苦不堪,熏得实在受不了,它们就会努力从笼子眼里往出挤,最终飞出去一批,这就是所谓“尖端放电”!虫子的“努力”其实就相当于电荷的“能量驱动“。
文章来源:《数理化学习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hxx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10/5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