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教育部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学习,甚至有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的说法。
我也认为语文确实重要,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础,九层之台起于累土。但是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这句话实在是毫无逻辑,天下从来不是一个面貌,何来仅凭语文就能决定成败之说?
前几天,我们的邻居和对手日本,又斩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。这些年日本平均一年获得一个诺奖,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深深的刺激,而我们那些得语文者,得到的又是哪一片的天下呢?
有人可能会说,别装傻,这是因为语文在高考中的占比和难度越来越大,而数学的教学和考试难度都逐渐降低,所以才有这种说法。
我一向支持改革,因为事实证明了现状并不是最好的,但是我对降低数学难度这种做法也一直持保留意见(详情见《北京市中考和高考新政独家解读》一文),我们要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那也要“不拘一格选人才”啊。
这世界上,有很多偏科的文学大师,钱钟书入清华,数学只考了15分,朱自清更夸张,报考北大数学0分,但是,谁听说过语文很差的数学家?我只知道有华罗庚张口就说出“三强韩魏赵,九章勾股弦”这样的双关对联,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做不到的,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。
这也是为什么小升初名校都乐此不疲地要看奥数的原因,因为语文更基础,数学有了一些区分度。看到全民奥数的状况有些过分,于是又一棍子打死,直接行政命令不许超前培训。
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,一个例证是美国的奥数国家队简直是华裔的天下,然而,中国人的聪明又往往用在追逐短期利益上,小升初看奥数,于是就不上课只刷奥数,中高考鼓励语文淡化数学,那很多有数学天分的孩子就又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背诵古诗词上,虽然他并不擅长背诵。
与此同时,那些有良心有能力的企业界却因饱尝基础科学薄弱之苦而纷纷行动。
2016年华为公司宣布在法国设立数学研究院,任正非曾表示,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,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。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,没有理论突破,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。
今年9月,阿里巴巴宣布举办全球数学竞赛,还拉来了张益唐这样的大牛来做指导委员会成员,马云从全球请来11位顶尖级数学家给他上了一堂“最好的数学课”,马云说,数学关乎未来。这仿佛是在向我们昭示: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是数学的竞争。
根据自由市场原理,我相信企业的感受比政府官员的决策更有前瞻性,也许从中兴芯片受制于美国的那一瞬间,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寒意,无论我们再怎么自豪,我们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比别人差都是事实,没有芯片,大飞机也远远落后,而这些事实,只能靠当下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在未来去改变。
但这从来不是仅凭个人便能实现的目标,政策好比土壤,一批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开出鲜艳的花,结出丰硕的果。好的政策,不能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,也不能指挥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前进。是选各方面比较均衡的孩子,还是选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孩子?理论上,应该让那些擅长文史哲的孩子就去念这些专业,成大家之言,就像钱钟书一样;也让那些擅长数理化的孩子,充分享受到最好的科研资源,毕竟现在依靠竞赛获得自主招生的还是少数。也许这是一种太理想化的想法,但是它应当是一个目标。
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,培养和选拔出更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是我国迫切的任务。一条腿不能走路,这世界少了洛克和孟德斯鸠不行,少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也不行,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在此,笔者呼吁政策完善的同时也劝告家长:关注政策的同时更要关注未来。在我国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充分信任的情况下,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高考的指挥棒又会调整(据说现在就有力量在推动此事),与其被动跟着走,不如认清自身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,坚定地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