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- · 《数理化学习(高中版 )》[06/29]
论“天癸竭”对女子乳腺癌和男子前列腺癌的影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记载:女子“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……七七,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”,男子“二八,肾气盛,天癸至,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记载:女子“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……七七,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”,男子“二八,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泻。……八八,天癸竭,精少,肾脏衰,形体皆极,则齿发去”。“天癸”一词,最早见于此篇。天癸学说古今学者研究颇多,多集中在研讨天癸的含义、现代实质、与妇科临床关系等,在肿瘤方面尚少论及。笔者在研究肿瘤高发年龄时,发现女子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与女子七七之期吻合,男子前列腺癌的高发年龄与男子八八之期相近。因此本文从“天癸竭”对女子乳腺癌和男子前列腺癌的影响作一研究。
天癸至竭的时间节律
1.“女七”、“男八”的数理
男女天癸至竭以“女七”、“男八”为时间周期。《内经》总结的男女生长发育衰老阶段的数理,除了对人体生理变化的观察,大量经验资料作依据,还得益于《周易》筮数,七为少阳,八为少阴。如王冰[1]对此段注曰:“老阳之数极于九,少阳之数次于七,女子为少阴之气,故以少阳数偶之,明阴阳气和,乃能生成其形体……老阴之数极于十,少阴之数次于八,男子为少阳之气,故以少阴数合之。”张景岳[2]亦有相似解释。此二说皆体现了太极图的阴中有阳、阳中有阴、阴阳互根,如此万物始有生机。对于女七男八的起数,唐容川《医易通说》[3]还从卦象解释。尚有论文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。在行星中木金二星的引力最明显,根据其公转周期可算得二星联合作用周期为7.297年,即7~8年间,女子为阴,易与阳共振,即与金星相对关联较大,周期偏快,为7 年;男子为阳,易与阴共振,对木星的关联较大,周期偏慢,为8年[4]。
对于 “天癸竭”男女衰年八八、七七之期的数理,年伯鹏[5]等根据天地之数和阳进阴退之理进行了解释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曰:“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”女属阴,衰年为老阴,应数六;男属阳,衰年为老阳,应数九。根据阳进阴退之理,阴数退,女子衰年应以天地之数减老阴之数,得四十九,即七七之期;阳数进,男子衰年应以天地之数加老阳之数九,得六十四,即八八之期。又有一说则以兑卦、艮卦两个宫数的最小宫倍数即“七七四十九”、“八八六十四”,作为年龄的最大级数[6]。
2.现代验证
魏守宽[7]等根据“天癸学说”年龄分组法(男性),系统观察了不同年龄组120名受检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,同时以习惯的5岁与10岁分组法各90例作对照。按天癸学说年龄分组法,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,对照组则无此规律,得出天癸年龄分组法基本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阶段性变化。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E2、FSH、INHB 水平。石作荣等[8]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E2、FSH、INHB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ER-β的表达,结果显示女性衰老确有生物学独特表征,与《内经》“天癸”理论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基本吻合。此外,还有学者从自身免疫识别状态和老年白内障的角度对此有所验证。
天癸的现代实质
在探讨“天癸竭”对女子乳腺癌、男子前列腺癌的影响之前,我们还需探讨下天癸的现代实质,这有助于我们分析其影响。目前天癸的现代研究主要是在内分泌领域。早先,郭伟鹏[9]根据8~18岁男性血中促性腺激素、性腺激素浓度及女性一生的内分泌状态与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天癸至竭时男女的年龄和表现一致,并论述了“天癸”和中医的“心”及丘脑下部、腺垂体的关系,提出天癸的实质应包括促性腺激素、性腺激素及丘脑下部分泌的神经激素。王玲[10]等通过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的分析,前者与《内经》不分男女统称天癸相吻合,后者不相吻合,认为天癸的实质应相当于由腺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,而不是目前通常认为的性激素。陈丽平[11]认为天癸近似现代医学生殖轴内涵,与现代医学的促性腺激素、性激素或精虫、卵子等生殖细胞紧密相连,又不完全等同,不能理解为某种单一的具体物质或生理功能,而是与生殖相关的多种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体。李楠[12]等认为天癸可相当于现代医学下丘脑—腺垂体系统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性腺激素。
由此可见,天癸的现代实质包含促性腺激素几乎没有非议,对于其他激素意见尚不统一。笔者认为天癸可相当于促性腺激素,又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、性激素紧密相连。“天癸”与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。
文章来源:《数理化学习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hxxzz.cn/qikandaodu/2020/0710/362.html
上一篇:河图数理与中医思维<sup>?</sup>
下一篇:中医脉象新解初探